相比之下,刘老根大舞台的日常演出票价明显贵了不少。从这个角度讲,孟京辉对话剧小剧场,尤其是一些先锋话剧的场次,他的定位是比较能得到观众认可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中篇小说,前几年又因为徐静蕾的电影而更加名声大噪。黄湘丽从头到尾两个小时的演出是真卖力气真拼!这场表演结束后有一个孟京辉导演和演员黄湘丽的座谈,我专门等到了最后要听一听她的日常表达。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有些感情还该被铭记吗?——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终于看了一部孟京辉导演的戏了。在北京时间不短,所看话剧更是不少,但有一天猛然惊觉:竟然还没有看过一部孟京辉导演的戏。于是奔着不贵的票价,去到蜂巢剧场看看黄湘丽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哦,原来就在东直门边上啊,来来回回多少次了,却从没注意到这个先锋话剧的“圣地”,这次算是弥补遗憾了。
多说一句票价的事儿,虽然蜂巢剧场观演环境不算上乘,座位数也较有限,但是这个价位在北京话剧市场中,真算是良心价了。
商业演出市场我以为德云社真是把受众心理和市场规律摸得挺透的一个范例,的确现在郭德纲于谦的演出场次极贵、极少,一场演出黄牛甚至能把票价炒到上万;但是德云社平时各个小剧场的演出价格还是比较实惠的,这既维护了很多观众的忠诚度、也因票价实惠对新观众是不小的吸引、同时更在小剧场锻炼了队伍。相比之下,刘老根大舞台的日常演出票价明显贵了不少。但实际效果是什么呢?这一两年,大麦网只要周二一开票,德云社周末晚场小剧场的门票一定是一扫而空;而你就算当天查询刘老根大舞台的票,依然余票不少。
从这个角度讲,孟京辉对话剧小剧场,尤其是一些先锋话剧的场次,他的定位是比较能得到观众认可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中篇小说,前几年又因为徐静蕾的电影而更加名声大噪。但奇怪的是这却一直是我的一个盲点,小说电影都没看过。但带着满屏空白去和导演、演员碰撞往往也能撞出意外惊喜。
只可惜……黄湘丽从头到尾两个小时的演出是真卖力气真拼!从一个一见钟情、翩若惊鸿的少女,到一位饱尝相思苦的女子,再到因爱而自甘沉沦、用身体换来孩子锦秀生活的女人,黄湘丽的表演是有层次,有区分的。但是总体而言她的表现有点儿过于歇斯底里,这样虽然能突出导演对小说的改编意图,但是也弱化了对这个女人不同生命阶段的表现力。
而且,黄湘丽的台词功底实在是不敢恭维。这场表演结束后有一个孟京辉导演和演员黄湘丽的座谈,我专门等到了最后要听一听她的日常表达。听起来她的日常用语语流是不错的,但是在话剧中咬字痕迹太重,听上去略感费劲。
对于网上不少人热捧的黄湘丽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吉他曲,我也实在因为不喜欢她的音色而感冒不起来。
这个戏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少女因为惊世一瞥而对一位作家情定一生,后来因为自己家境的不佳而对那位作家备生眷恋;后来发现作家是个花花公子,难仍然请不能自已;在与作家三夜激情后被作家抛弃,竟致怀孕;怀孕后苦于生计只能堕落风尘,而后几次重见作家总想让他想起自己这个曾经的枕边人;被作家全然忘却后,心灰意冷,但仍然坚持每年作家的生日要寄去一束白玫瑰;最后临死前给作家写了一信,饱诉衷肠,回顾一生。
记得在看完人艺的《阮玲玉》后,曾听见散戏后有观众议论:这不就是心理素质低嘛!换到今天,艺人们还争相主动闹绯闻呢!
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后竟然也有类似的感觉——这个女人的一生感情并不是文青眼中的“我爱你,但与你无关”那么纯情,她其实看似是自卑,但也充满了自恋:总希望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重新唤起作家对自己的回忆,总希望用一种曾被作家征服的方式来征服作家。而且后来她沉沦红尘后也一味地强调这都是因为那位作家,甚至之后有真心喜欢自己的人出现也不愿接纳,只是要固守一个虚妄。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茨威格创作这篇小说的时代和今日已经截然不同了。在今天的观众我眼中,这样的情感除了被心理学家拿来做案例研究,真心不值得赞颂千篇,不值得反复回味。
然而,我对一切事物总是不愿意轻易下定一个结论,谁也不能预料,没准儿几十年几百年后,那样的感情有真能在人们心中引起真挚的共鸣呢?(从这个戏的火爆程度就看出,今天也能与很多人有共鸣,只是我不理解,但我必须尊重)
所以,这样的作品我虽然不欣赏,但我愿意它存在在舞台上,丰富话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