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鹏大约对赭袍并不反感,但对后晋的封号“闽国王”难以接受。卢损的到来让王继鹏恼火,他以生病为由拒绝接见卢损。闽国官方派出和卢损具体对接的是中书舍人刘乙,刘乙接待卢损的地方是宾馆。在踏上这趟南疆之旅时,卢损大约没有预计到会是这种状况。王继鹏在这封国书中实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立场,核心是闽与晋是地位相等的国家,两国交往应以此为基础。石敬瑭勃然大怒,下诏指责王继鹏的罪过,并退回王继鹏的礼物。
五代十国的混沌往事?《闽国风云录》作者:鹿人甲本文约2500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五代十国的混沌往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五代十国的混沌往事
《闽国风云录》作者:鹿人甲
本文约2500字
5-4放飞自我之三
王继鹏上位后,试图恢复与中原王朝正常的邦交关系,这于当年王延钧因称帝而断绝朝贡而言,本是一件好事,但可惜王继鹏把这件事办得也不漂亮。
夺权之初,王继鹏急于寻求北方正朔王朝对自己执政的肯定,于是奉表后唐,自称知福建节度事,即福建的代理节度使。到了第二年,即936年(闽通文元年、后唐清泰三年、后晋天福元年),王继鹏改元通文。在这一年,北方发生重大变故,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玄武楼,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的帮助下灭后唐建后晋,成为著名的“儿皇帝”。
937年(闽通文二年、后晋天福二年)十月,王继鹏向后晋朝廷提交了一份书面报告,一则通报闽国政权已经交接到王继鹏这里,二则向后晋请求希望能在后晋都城汴梁给他安排一所大宅子。晋高祖石敬瑭正忙得焦头烂额,没时间搭理王继鹏。于是,在第二年即938年(闽通文三年、后晋天福三年)十月,王继鹏给石敬瑭送去了一份厚礼。
伸手不打笑脸人,开口不骂送礼人。还是送礼好使,还是真金白银比较管用,石敬瑭很快做出回应。938年十一月,后晋朝廷派出散骑常侍卢损作为册礼使出使闽国,拟封王继鹏为闽国王,并赐赭袍。
赭袍,就是赭黄袍,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孙悟空身上的那件。这赭袍啊,是天子的服饰,所以当时被“弼马温”气坏了的孙悟空,看到独角鬼王进献的赭黄袍,立刻变得开心起来,并自封了个齐天大圣的名号。
王继鹏大约对赭袍并不反感,但对后晋的封号“闽国王”难以接受。王继鹏认为他既然已经是“皇帝”,再接受你后晋的“国王”封号,岂不是自降身份,于是他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赶紧派人请辞册封。
当时的交通和通信状况都比不得现代,我们不知道是王继鹏派出去的人没有在官道上和卢损相遇,还是派出的使者没有顺利到达后晋汴梁,抑或是后晋朝廷不愿收回成命或收回成命后再派出的人追不上卢损,反正是在939年(闽通文四年)二月,卢损来到了长乐府(即福州)。
卢损的到来让王继鹏恼火,他以生病为由拒绝接见卢损。闽国官方派出和卢损具体对接的是中书舍人刘乙,刘乙接待卢损的地方是宾馆。如果说接待地点虽然不够高大上但还不至于挑太多毛病的话,那么负责接待的人职级不对等的事情就有必要说一说。刘乙的职务是中书舍人,这是一个正五品的官,而卢损的职务是散骑常侍,这是一个从三品的官。也就是说,刘乙和卢损之间,还差着三级。
在有关卢损的史料中,称赞他的好话不是很多,相反关于他学识不精办事能力不强的记载倒是不少。可想而知,卢损在外交争端的斡旋中,难以做到睿智有加游刃有余。
在有关刘乙的史料中,除了他和卢损后来都做了隐士之外,还记载了刘乙爱好喝酒并且酒后与他人争抢妓女。不过好在刘乙还懂得反省,后来把因为喝酒导致过失之事编辑了一本《百悔经》,并自此戒酒。
在紧接着发生的不愉快外交事件中,起因倒很简单。首先是刘乙到宾馆接待卢损时衣着华丽,车马僮仆前呼后拥,而后卢损在大街上偶遇刘乙,却发现他布衣草鞋,一幅寒酸之相。这让卢损的自尊心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他认为刘乙是故意摆谱给他看,意图在气势上压倒他。
在踏上这趟南疆之旅时,卢损大约没有预计到会是这种状况。自己作为册礼使,以上邦使者身份来此南蛮之地,想必应该好吃好喝好招待,开开心心顺顺利利地完成本次使命,临了回国复命时说不定还能大包小包捞点黄白之物外加本地土产。但万万想不到,入闽之后不仅未能见到正主,还任由一个级别不如自己的人假装大尾巴狼。
联想到闽国朝廷对待自己的态度,卢损有理由相信刘乙的举止行动得到了官方的授意和指示。气儿不打一处来啊,虽说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卢损派了个下人去告诉对方说,好你个刘乙,简直欺人太甚!刘乙听到卢损的讥诮后,顿感羞愧难当,于是以手遮脸快步离开。
有人说,闽国之所以派出刘乙,是想以文人对文人,以高士对高士,前者盛装是待之以礼,后者陋服是隐者高致。我虽然对正史中关于此邦外交事件的记载也颇有疑惑,但我看大约也不是以礼相待这么回事。最简单的,国之使节,怎么也得在国之殿堂搞搞仪式吧。而且由一个低三级的官员出面对接,至少也不能说你是按照对等接待的基本礼仪来的吧。当预估不愉快难免发生的时候,作为接待一方,众人盛装出现在使者下榻的地方,是不是会给对方造成一种盛气凌人的印象呢。
我不理解为何卢损的一句话就能让刘乙羞愧难当,但结果是不欢而散已显而易见。通过刘乙,王继鹏也感受到了所谓的侮辱,于是当卢损走的时候,王继鹏理都没理他。
为了避免邦交争端的扩大,王继鹏的弟弟王继恭派出礼部员外郎郑元弼随卢损一起入贡于后晋。郑元弼带去的除了福建的土特产外,还有一封国书。王继鹏在国书开篇写道:“闽国一从兴运,久历年华,见北辰之帝座频移,致东海之风帆多阻。”
王继鹏在这封国书中实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立场,核心是闽与晋是地位相等的国家,两国交往应以此为基础。这在现代人看来本没有什么,但在当时情况并不相同。北方正朔王朝一直把南方小国视为附属藩国,南方小国也多向北方王朝奉表称臣,现在闽国要与晋国平起平坐,石敬瑭心里自然难以接受。这倒还罢了,王继鹏错就错在在国书中用了太多挑衅的话语,似有讽刺之意。
石敬瑭勃然大怒,下诏指责王继鹏的罪过,并退回王继鹏的礼物。后晋兵部员外郎李知损上书说,既然东西大老远的拿来了,就别退回去了,咱给他没收了就得;至于跟着东西一起来的人嘛,咱可以给他先下放到监狱里待一段时间。
接下来有意思的来了,郑元弼看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刑具后,求见石敬瑭,并匍匐在地说道,王继鹏是蛮夷之地的君主,根本不知礼仪,他在国书中说得好听的话不足以让皇帝您高兴,说得难听的话也不足以让皇帝您生气。皇帝您目前正示信天下以招致远人,我愿意接受刑罚,以赎王继鹏之罪。
不知道郑元弼是智慧过人故意这样说,还是心里确实对王继鹏不满趁机讲出肺腑之言(王继鹏此时已被杀,闽国君主已易人),反正效果很明显,不但救了自己的命,还让石敬瑭放回了自己(还有一种说法是契丹就此事对后晋施加了压力)。郑元弼的吃相有些难看,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拿出具有可比性的人与事来说事(如五代时太原少尹李承勋出使燕国宁死不屈事),但这次邦交事件到此为止,没有引发更大的冲突。当然,这与后晋的实力和其面临的国内外窘况也有关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