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瘫您了解吗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肛肠疾病诊疗中心王俊胃瘫综合征是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一种非机械性的梗阻多见于腹部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率为0.47%-28%主要表现:进食后上腹部疼。
胃瘫怎么引起的?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肛肠疾病诊疗中心 王俊,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胃瘫怎么引起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胃瘫怎么引起的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肛肠疾病诊疗中心 王俊
胃瘫综合征是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一种非机械性的梗阻。多见于腹部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率为0.47%-28%。
主要表现:进食后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呕吐、反酸及食欲下降等,可持续数周甚至数年。胃镜或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检查可见胃液或造影剂在胃内潴溜、胃无蠕动或蠕动减弱,但无消化道溃疡或新生物,也无胃流出道或小肠机械性梗阻。
国内诊断标准:(1)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 但有胃潴留;(2)胃引流量每天>800 m L,且持续>10 d;(3)无明显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4)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5)无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如吗啡、阿托品等。
治疗:目的在于减轻病人的胃潴留、维持电解质平衡、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明确诊断后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联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治疗的效果通常优于单一治疗。
基础治疗: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间断用3%高渗温盐水洗胃,以尽快减轻胃壁水肿,增加胃血流量,同时进一步改善内环境。
营养支持:早期可能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此时可首先通过肠外途径进行营养支持,既可以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又可以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使胃肠道得到较好的休息。但是长期应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可能引起胃肠黏膜萎缩,胃肠道激素分泌减少,胃肠道蠕动降低,延长PGS的恢复时间,同时可导致肠黏膜上皮通透性增加,引起肠道细菌异位,淋巴细胞免疫活性下降,甚至引发肠源性败血症。相较之下,肠内营养更接近生理性营养方式,容易促进激素分泌和胃肠功能恢复,而且肠内营养氮利用率高、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完整、可以防止肠内细菌移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当病人生理状态得到初步纠正,肠道功能基本恢复后即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PGS 病人的肠道功能通常是正常的,所以肠内营养可主要通过留置鼻饲管或空肠造口来进行。营养管应放到功能正常的空肠。
促进胃动力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促胃动力药物包括:(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2)5-HT4受体激动剂,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通过作用于胃肠肌间神经丛节前运动神经元,促进胆碱能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从而促进平滑肌收缩,加快胃排空和胃肠运动的协调。但该类药物可明显延长QT间期,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可引发低血压、昏厥、猝死。病人如有心脏疾患,或潜在引起心率异常的疾病,应避免使用。
内镜治疗:胃镜不仅可诊断胃瘫, 并且对胃瘫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可能与胃镜注气扩张胃腔,机械刺激胃肠平滑肌及使近端局部压力增高激发有效蠕动形成有关。同时,通过胃镜还可以将营养管置入输出袢,行肠内营养治疗。
心理干预:腹部手术后发生PGS的病人伴随频繁的呕吐、腹胀,心理上缺乏准备,同时长期留置胃管导致不适,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紧张、烦躁和焦虑情绪,迷走神经处于抑制状态,胃肠功能不易恢复,并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应及时予以心理辅导,通过心理暗示和鼓励,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对疾病预后充满信心,使处于抑制状态的迷走神经得到弛缓,减弱或消除迷走神经对胃蠕动的抑制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中药治疗:主要方法分为内治法及外治法。前者主要通过胃管或营养管注入大承气汤、旋覆代赭汤、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等中药汤剂,后者则包括中药汤剂灌肠法、中药外敷法、针灸疗法、捏脊按摩等。
手术治疗:对于胃瘫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的病人,可考虑胃造口手术,从而减轻病人腹胀及疼痛。
治疗PGS的方法主要是保证有效的胃肠减压和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及早进行个体化的肠内营养支持,必要时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以及耐心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等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