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其中的典型代表,岳飞绝对上榜。南宋时,岳飞带领军队抗金,本来已经有所起色,可惜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但此前,庄公出了一件事儿。庄公经常去崔武子家里商议朝政,一来二去,也认识了棠姜,并且和她有了不正当关系。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圈套,在庄公再次到自己家里和老婆约会的时候,纠集了一批人马,把国君庄公给杀了。并且他认为,忠君并非因为那个人的地位,而是因为君主所承担的职责。
谈到忠君爱国,我们本能地以为这是中华民族士大夫的传统美德。至于其中的典型代表,岳飞绝对上榜。南宋时,岳飞带领军队抗金,本来已经有所起色,可惜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明知这一回,自身难保,国家再无希望,但他背后刺着的精忠报国让他始终没有勇气反抗皇帝的命令。于是,他带着莫大的遗憾回了朝,蒙冤而死。
岳飞的忠君,在我们看来,有点儿愚忠的意思了。但这不能怪他,忠君这个词儿在那时候,已经变成了效忠皇帝个人。不论这个皇帝说的对还是错,只要是他说的话,你都得听。但很久以前,忠君可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面临忠君考验的人们不少,春秋时期的名臣晏子(就是《晏子使楚》的那个晏子)就遇到过。他是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大臣,曾为齐国做出过很大贡献,出使楚国,就是在景公时期。但此前,庄公出了一件事儿。
庄公在位时间不长,只有六年。这六年里,他可没少折腾,动不动就出兵打别人,甚至还趁当时的霸主晋国内乱的时候打人家。在国内,庄公也不闲着。他的辅政大臣崔武子娶了个老婆叫棠姜,长得非常漂亮。庄公经常去崔武子家里商议朝政,一来二去,也认识了棠姜,并且和她有了不正当关系。为了经常能和棠姜在一起,庄公时不时地就到人家里去,快活之后,还要拿着崔武子的帽子赏赐给别人。
受到这等侮辱,崔武子当然很生气!并且,这崔武子也不是省油的灯:要知道,庄公能上位,就是他扶植的!既然能扶他上来,自然,崔武子觉得自己也能把他拉下马。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圈套,在庄公再次到自己家里和老婆约会的时候,纠集了一批人马,把国君庄公给杀了。并且,庄公身边的近臣也都死了。
这事儿传到晏子耳朵里。晏子也跑到崔府门口瞧瞧究竟怎么回事儿。有人就问他了:“您的主子被杀了,身边的近臣也都为他而死,您也要死吗?”晏子回答:“庄公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为他死?”那人家又说了:“那您还不逃?”晏子又回答:“我为什么要逃?我又没有做错事!”那人家又说了:“又不死,又不逃,感情您是来看热闹的?那热闹看完了,您回去吧!”晏子又说:“国君都死了,我回哪里去?”
这话说的,让人实在困惑,人们不禁想了:“那您老人家到底是要干什么?”晏子这时候仿佛听到了旁人的心声,开始解释起自己上面说的谜语了。他说:“国君如果为国家而死,那我二话不说,死而后已;国君如果为国事逃亡,那我一定第一个跟他走。但现在,国君却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死,只有他的狐朋狗友才有资格跟着他死。我,可没有这资格!”
崔氏门打开了,晏子大摇大摆地进去,找到庄公的尸体,抱着大腿哭了半天。哭完之后,拍拍衣服,抬头挺胸地走了。
晏子的话实在让人敬畏,他也忠君,但他效忠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处在这个位置之上的君主。并且他认为,忠君并非因为那个人的地位,而是因为君主所承担的职责。在对国家的职责上,君主和臣子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所以臣子应该在国君为国家而死,为国家而逃的时候,坚定地站在国君一边。但如果国君自己不好好当国君,为了自己的私欲、利益导致灾难,那跟臣子就没什么关系了。
其实,这不是晏子个人的观点,孔孟对于君臣关系,有着同样的说辞。孔子曾在论语中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说,君主对臣子要以礼相待,臣子才能好好地侍奉君主,否则的话,臣子怎么做,就说不准了。
孟子的说法更夸张:君主也是一个职位,也是有责任的。干得好是应该的,干得不好,那其实也是该受罚的。如果君主昏庸无能,劝谏多次还不知悔改,那对不住您老了,咱们臣子要另立新主了。
由此可见,古代的忠君观念并不如我们后来所想,他们更加自由,他们只忠于贤君。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点击关注按钮订阅七彩故纸堆,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品!
申明:本文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七彩故纸堆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