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害怕孩子受惊,亦或是自己对骷髅有惧怕,无论是什么原因,这个女子做出的无疑是想要保护孩子的姿态。这不只是咱们现代人这么想,李嵩之后的古代人都不是很能看懂。《骷髅幻戏图》是如此荒诞,可以把它当成李嵩对自己心绪的抒发。供职于画院的李嵩是同事中的异类。李嵩在笔墨技法上,擅于勾勒、长于界画,线条坚韧扎实,墨色精致细腻。至于浓淡设色,基本为层层渲染,渐次加深浓重程度,直至轮廓空间毕现方止。
山水、花鸟、工笔、写意,中国的画在内容、手法、意象上有着许许多多的类别和样式,但都展现着大气、细致这些中国文化常见的内涵。故宫博物院里却有这么一幅画,说恐怖、却又弥漫着祥和的气氛,说平和、初见还是会让人心惊一下,实为中国画中的异类。
┃这是个什么画这幅神奇又奇特的画名为《骷髅幻戏图》,这个画本身并没有太大,是一件绢本设色团扇画,说白了就是一扇子面,但是虽然画作不大,却用笔准确、刻画细致。
这个画最让人眼前一亮或者一颤的,就是画面左侧显眼的骷髅了。这副骷髅,头戴幞头、身穿轻薄纱衣,虽然因没有皮肉而看不出面相,但却透着一种普通但有品质的气息。
从骷髅的穿着打扮来看,自然是一个成年男性,这个"男主角"以一个非常舒适的姿势席地而坐,左腿盘在地上、左手轻轻抚着左腿,右腿屈膝立在地上、右手撑着膝盖,手里拿着这画里第二重要的东西——一副小骷髅。
按照常理来说,骷髅都不可能是活的,但这幅画的设定,这个"男主角"就是一活蹦乱跳的骷髅,虽然并没有真的"跳",但男主角手上动作轻盈、舒展,只有白骨的下颌明显是在咧嘴微笑。但他手里的小骷髅应该属实就是道具,大小差不多与一般满月小儿一样,全身各关节都依靠提线拉扯,应该就是一个很传统的表演道具——提线木偶,而这个大骷髅必定就是一个街头木偶艺人。
主角身后坐着一位妇人,表情恬淡平静,面对着面前动弹着的小骷髅也没有什么惊怖之色,明显应该就是主角的妻子,而在其怀中抱着吮乳的幼儿,则应该就是这个云游艺人的孩子了。
为什么会说这是个云游艺人,左下角的担子表明了答案。在这两个装得满满当当得到担筐里,能看到席子、雨伞、面盆等生活用品和其他表演工具,虽然看出来并没有多富裕,但也是这一个家庭全部的家当。
画面右侧则是另一幅场景,一个看起来更加年轻的妇人,带着一个还在地上爬的小孩玩耍。有可能只是路过被木偶艺人吸引,也有可能是专门驻足欣赏木偶表演,反正画面右侧的母子都是向着骷髅而去。
小孩眼中的恐怖没有大人眼中那样的敏感和强烈,因而在主角操纵下活蹦乱跳的小骷髅就大大地吸引了小孩儿的注意力,不仅跟着小骷髅摆动身体,还不断试图往前爬靠近小骷髅,甚至有可能想用手摸一摸。
但小孩身后的女子却没有那么淡定,虽然也是弯眼微笑,但身体非常诚实地做出伸手想要抱起小孩的动作。有可能害怕孩子受惊,亦或是自己对骷髅有惧怕,无论是什么原因,这个女子做出的无疑是想要保护孩子的姿态。
┃为什么这么有意思这幅画很有意思的在于,如果从中间一分为二,画的两边展现出来的是截然不同的状态和景象。
左边大骷髅与小骷髅,虽然动作闲淡、欢快,却处于路标之下的角落里,身边还堆满了担子里的全部家当,显得画面拥挤、压抑,同时由于作者李嵩在对左半部分的刻画上用笔深刻、色调偏暗,因而展现出尤为"恐怖"的气氛。
同时,右侧的母子却又展现出一幅祥和、明快的景象。无论是构图还是用色,右侧的画面都更加开放、轻松,除了妇人和小孩,只有零星的几棵树枝。从气氛和观感上与左侧都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宋元时期,骷髅是一种常见的谐谑式隐喻,但随着时光流逝,其已逐渐被人遗忘,这也是人们对此图感到骇异的很大原因。这不只是咱们现代人这么想,李嵩之后的古代人都不是很能看懂。
就如清代吴其贞的《书画记》中写到:"李嵩《骷髅图》纸画,一小幅,画在澄心堂纸上,气色尚新。画一墩子,上题三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髅,手提一小骷髅,旁有妇乳婴儿于怀。又一婴儿指着手中小骷髅,不知是何义意。"
这幅画的特异不只是骷髅这个罕见的意象,更是里面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一个不合理的地方是,这个骷髅艺人和其妻子所穿的衣服就不是很合理,宋《梦梁录》记载:"街市卖艺人,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目人。"如果是这样,骷髅和妇人的穿着都过于精致和华丽,应该说不怎么符合"规定"。
另一个不合理的地方,就是画作风格与时代和作者一贯的风格差异较大。纵观宋代风俗人物画,都是以描绘人间日常生活场景为主要题材,李嵩自己其他的画作亦很写实。
《骷髅幻戏图》是如此荒诞,可以把它当成李嵩对自己心绪的抒发。作者生活的南宋,战乱不断,但却又是华丽奢靡之风盛行的时代,本身这个时代就充满了"冲突"与荒诞。这幅画似乎是嘲讽盛世的粉饰,又似乎是思考生死的轮回。
用黄公望为这幅画作的题词《醉中天》总结:"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儿把冤家逗。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作者是怎样的人李嵩(约生活于1190年–1230年),南宋宫廷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曾以木工为业,后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随从习画,在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三朝任画院待诏。善画人物、佛道像。尤善界画。
供职于画院的李嵩是同事中的异类。他出身贫寒,对于民间生活的熟悉出于天性,光宗、宁宗、理宗三朝,一直在宫廷画院任职,被尊之为"三朝老画师",他也会将富有变化的用线,严谨、古雅的染色等院体画特色用在风俗画中。
李嵩在笔墨技法上,擅于勾勒、长于界画,线条坚韧扎实,墨色精致细腻。画衣纹时则用线劲利,或纤柔、或飘动、或挺拔,皆依形态动作而生变化。画器物用笔工整严细,笔笔送到,不见轻率浮滑。画骨骼就会用笔刚健,凝重,肌肤则是圆转,富于弹性。
至于浓淡设色,基本为层层渲染,渐次加深浓重程度,直至轮廓空间毕现方止。染工严谨、古雅,李嵩的画有浓郁的宋朝院体画之特色,不愧为"三朝老画师"。
今日苟存、不知明日死活,更是既荒谬又平常之事。左右对称,左死右生,生死俱在一起。这可能是作为一个出身贫寒,但又长青的宫廷画家,对人生的最大感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