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五年,翰林院修撰焦竑上书皇帝养正图解题奏,称其为"以仰裨谕教事"。将此籍取名为《养正图解》,希望能以此修身养性,涵养正道。为君治国之道部分是《养正图解》的重点。修身与治国的连续性,一向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无论是慎言、自戒还是慎独都是严格要求自己的表现。"焦竑认为陶侃的所作所为就是对自强不息最好的解读。"国以贤立,亲贤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自古就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正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在古代,对于孩童的启蒙大多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其目的就是要从小培养、树立符合封建社会运行的道德理念及价值标准。皇家更是如此,历朝历代都极其看重对子孙的教育与培养。从教员到内容都极其用心、讲究。
拿明代来说,明太祖曾建大本堂,藏书汗牛充栋,征四方名儒教导太子,经筵讲官的大多都是从翰林院遴选出的。而教授的内容主要也都是儒家经典。到了神宗时期,为了教导皇长子,由焦竑编纂《养正图解》一书,其目的就是希望皇长子能通过此书"参之古今,以合其符;体之身心,以验其实"最终能成为大器。
一、启蒙从养正开始皇帝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帝鉴图说》是明万历年间供年仅十岁的小皇帝阅读的启蒙读物。
万历二十二年,皇长子朱常洛居东宫,开始接受皇太子教育,焦竑被任命为东宫讲官。为劝导皇子,焦竑采集从周文王至宋代颇有教育与劝诫意义的古代名言和贤人懿行,绘图60幅,并在每幅图后附上亲自撰写的解说词,汇编成《养正图解》,以借此教导皇子。
焦竑欲通过图片加文字的形式,更加直观地讲述历史典故、古人事迹,从而达到对皇子进行启蒙教育的目的。他竭力阐述儒家的纲常伦理观念,宣扬仁义礼智信、举孝悌、奉诚信等理念。正所谓,凡君臣之义、治国之道、民生之理、修生之法以及忠义、孝悌无所不涉。
这本书言简意赅,寓意深长,是教育皇家子弟首选的教科书。
该书成书于万历年间,而后被历代皇帝推崇,清朝尤甚。乾隆帝亲自作了《御题养正图诗》,嘉庆帝写了《御制养正图赞》,养正图成为清代乾隆、嘉庆、光绪三朝皇子们学习的专门读物。
二、养正都学些什么?万历二十五年,翰林院修撰焦竑上书皇帝养正图解题奏,称其为"以仰裨谕教事"。按照焦竑自己的话说,他编这本书是因为教了皇长子四年的《尚书》、《论语》,认为只学这些远远不够,所以"择载籍中故事有关法诫者,稍加训释,并绘为图"讲授于皇子。将此籍取名为《养正图解》,希望能以此修身养性,涵养正道。
焦竑所选编的这60则故事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修身,即希望皇子能在日常生活中尊礼、好学、从善;二为治国,为君之道,选贤任能,善于纳谏,心存百姓等。焦竑所编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教之以修身,治天下之道"。
细看这60则故事,讲做人修身的约有十余条。其中涉及了仁义、尊礼、忠孝、自律以及好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讲好学、忠孝的为多。
为君治国之道部分是《养正图解》的重点。其中涉及了亲贤人远小人、善于纳谏、爱民如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任贤这个话题在不同的故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了十余次。
在故事的选择上,焦竑也是煞费苦心,除了历史典故"寝门视膳"、"膳斥鲍鱼"、"振贷贫民"、"丹书受戒"等,还精心挑选了历代贤君名臣的事迹。既有先秦时期的周文王、武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又有汉高祖、光武帝、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等历代圣主。当然也不乏有孔子、赵简子、魏相、恒荣、郭泰、韩休、赵普、李沆、赵抃等圣贤能臣。
三、养正教育:修身与治国在儒家的正统学说里,个人的修身与国家的治理是休戚相关的。修身与治国的连续性,一向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作为皇帝的启蒙教材,这种思想理念当然会被一以贯之,通过日常的讲学,对未来君王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纵观《养正图解》,作为皇帝启蒙读物,其60篇故事则例都围绕着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修身:即正心修身,指的是自身的道德修养问题。焦竑在《养正图解》中所涉及的关于自身修养的方面有很多,如孝悌、勤学、律己、自强等。
孝悌:《养正图解》关于孝悌的故事有很多,开篇的"寝门视膳"最具有教育意义。文王每日对其父问安视膳,这是普通人子的事亲之礼,而文王没有依循文王的格式去施礼,反而执行普通人的礼仪,是因为他怀有"爱亲之心"。焦竑认为文王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出于礼仪不得不这么做,而是文王真正怀有爱亲之念,使他不能容许自己不这么做。对于孝来说,"爱其亲"是最为重要的。
勤学:"嘉奖勤学"讲述的是汉成帝因定陶王贤能好学而对他异常宠爱的故事。焦竑借此则故事表达己见,引申其意。他认为帝王学习的东西和平民布衣有所不同,做为帝王就应该把心思放在经书典籍和法律政令上,这是一个帝王应该做的事情。勤奋好学是基础,要成为一代贤明君主,学什么也同样重要。
律己 :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慎言、自戒还是慎独都是严格要求自己的表现。在《养正图解》里这些都有涉及,"桐叶封虞"为慎言,"金人示戒"为自戒,"焚香告天"为律己慎独。焦竑以周成王举例,认为成王"一言不敢轻易,一事不敢苟且"是最终成为贤明君主的关键。
自强:先志存高远,后发奋图强,此为自强不息。"远甓习劳"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陶侃在广州任刺史,打破杜弘、诛杀王机、抓住了温邵,平定叛乱后,州内安定无事,但陶侃却志向远大,不因此而自享安逸。每日早晨从家里搬运一百块砖到书房外,晚上又运回。人们不明其因,问其故,陶侃答:"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尔。"焦竑认为陶侃的所作所为就是对自强不息最好的解读。
治国:作为未来的帝王,除了正心修身外,学习治国之道也是其必修课。《养正图解》所涉及的为君治国之道甚多,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关于治国的养正故事。
任贤: "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国以贤立,亲贤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养正图解》中,关于贤者的故事多达数十条。有"听朝四辅"、"因乐求贤"、"得贤弭盗"、"式闾礼士"、"礼聘遗贤"、"师事名贤"、"开馆亲贤"等等。焦竑就贤者与君主治国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很好的解释:"然则稍法唐人之所谓,夜引儒臣分番直宿,或以日间已讲读而意所未谕者,再使详解细说;或自以古昔治乱兴亡叩问原本,使之明白启导;或万己之暇,有疑贰不决者,就事咨询,使之开陈献纳。因以明习国事,揣知人才,杜欺蔽之原,振陵夷之渐,似亦治世之所当急也。"
远小:亲贤臣之后,就要远小人。"询求政术"、"诛绝佞人"等都是焦竑选的远小人的故事。焦竑认为,小人侍奉君主,一定会先追求满足君主的欲望,使他的思想情感受到迷惑,逐渐懈怠于朝廷政务。不善之人轻则婉媚顺承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重则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无恶不作。小人对于君王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一定要让小人在君王这里没有容身之地。
爱民:国以民为本,作为君父,则必爱民如子。"振贷贫民"这则故事里,周文王问吕望:"为天下当如何?"吕望回答道:"王者之国,心存爱民,故其富在民。"焦竑解释道:君主有爱民之心,其体现就是取财用之于民,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文王打开国库,将钱财、粮食用来救济那些孤苦无依的人,就是爱民的体现。君主只有常怀一颗爱民之心,天下就能长治久安。
纳谏:接受臣下规劝进谏,是君王的一门必修课。"上书减膳"是唐代太子李弘接纳典膳丞进谏被高宗嘉奖的故事。焦竑选择这个故事来赞扬君主纳谏的行为。典膳丞,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小臣,但他竟然能够直言进谏,恪尽职守。另一方面,孝敬太子能够虚心接受他的进谏,并写文书答复,言辞婉转周全。此二人进行了君臣的一种良性互动,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总结《养正图解》顾名思义,是以图解的方式来教育太子如何养个体人身之正,养国家社会之正。大概古人学习,都既有文字记录又有图画说明,从图画中看到形象,从文字中求得道理。
贤能的君王作为学习的典范,瞻仰先贤遗留下的教训,择取古事,编纂成书。作为太子启蒙读物,这本书可谓是用心良苦,寓意深幽。通过此书,我们也许能明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智慧是这样的悠游,从容,同时又意蕴深远。取传统文化之精华,我们或许可以借此书养正。
参考文献:
《养正图解》
《帝鉴图说》
《通志·图普略·索象篇》